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CBA,其商业价值在过去十年间经历了显著的飞跃。有媒体人指出,在2013年时,联赛的整体营收规模约为10亿元人民币。而到了2017年,随着“管办分离”改革的实质性落地,联赛的商业活力被极大激发,到最近一个统计周期,其营收规模已攀升至约23亿元。这一数据对比,清晰地勾勒出CBA联赛在市场化改革道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。
2017年被视为CBA联赛发展的一个关键分水岭。在此之前,联赛的管理和运营主要由中国篮球协会主导,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。2017年,CBA公司正式接手联赛的竞赛权和商业运营权,实现了标志性的“管办分离”。这意味着联赛开始更多地按照市场规律和职业体育的模式来运作。CBA各俱乐部作为股东,共同参与决策,使得联赛的发展更贴近俱乐部和球迷的需求。
改革带来的变化是立竿见影且全方位的。首先在商业开发上,联赛的版权价值大幅提升。更具市场化和专业化的运营团队,成功将CBA的媒体版权卖出了更高的价格,吸引了更多全国性媒体平台和地方台的转播,扩大了联赛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。其次,联赛的赞助体系更加完善,合作伙伴的数量和层级均有明显提升,从联赛官方合作伙伴到各级赞助商,形成了更加健康的商业生态。门票收入、特许商品销售等也随着联赛关注度的提高而水涨船高。
商业上的成功,最终反哺于联赛本身的建设。各俱乐部的收入分成增加,有了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硬件设施、提升后勤保障、引进更高水平的内外援。联赛的竞赛质量、观赏性和品牌形象随之提升,形成了一个“投入-产出-再投入”的良性循环。球迷能够享受到更精彩的比赛和更专业的观赛体验,对联赛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也随之增强。
从10亿到23亿,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,更是CBA联赛职业化、市场化程度深化的重要体现。它证明了中国体育产业巨大的潜力和“管办分离”改革方向的正确性。当然,与世界上成熟的职业体育联盟相比,CBA仍有很长的路要走,在联盟治理、青训体系、球员培养、文化建设等方面仍需持续努力。但过去几年的快速增长,无疑为CBA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也让人们对其承载的中国篮球梦想抱有更大的期待。